本文转自:包头日报
□记者 邓雅鑫
7月27日,在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聚光灯照亮了领奖台上一张张青春洋溢、汗水未干的面庞。由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18名学生组成的民族健身操参赛队伍,凭借出色发挥,获得民族健身操规定套路三等奖、自选套路二等奖,并将综合成绩二等奖的荣誉收入囊中。荣光背后,是日夜不息的汗水浇灌,更是青春在团队熔炉中淬炼、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交融的动人篇章。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张嘉磊来说,走上民族健身操比赛的赛场是未曾想到的挑战。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体育生,大块头的肌肉和略显“板正”的走路姿态好像怎么也和需要舞蹈元素的民族健身操不沾边,是老师在课堂上看中了他的潜力,向他发出了邀请。
带领这支队伍从校园走向赛场的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教师赵小燕。五月份接到任务后,时间就成了所有人最严苛的对手。学业考试与夜间训练交织,真正的“淬火”始于暑假的全天候集训。面对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和紧迫的时间,赵小燕先教成套动作框架,再精抠单个细节,接着分组磨合,最后追求整体的一致性。赵小燕认为,训练不仅是传授技术,更是培育团队精神和传递民族文化内涵的过程。她会讲解各民族舞蹈的特点与风格,将团结协作精神融入每一次练习。师生们每天反复打磨动作,时刻紧盯细节,枯燥的重复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队员莎古拉说:“起初动作生疏,是同伴互助让我们共同进步——名次之外,更收获了深厚友谊。”最令赵小燕欣慰的“质变”时刻发生在观看其他队伍表演之后,“孩子们的向心力一下子凝聚了,有了比拼的劲头。”那一刻她明白,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这份凝聚力和成长就是最大的收获。
由往常参加的个人田径项目转向强调“一致性”的团体健身操,每一个手位高低、每一次队形变化都须整齐划一——“一人失误,影响的是全队的美感”,这种压力,在大一学生刘星瑶候场时的心跳声中得到了印证。“首次登上如此规模的赛场,正式上场前的踩点已经脑子一片空白,紧张得连走路都‘顺拐’。”刘星瑶说。然而,团队的力量在此刻显现,“紧张的氛围让所有人瞬间拧成一股绳”。队员们彼此轻声提醒“先迈左脚”,上场前互相检查动作细节,个人的紧张最终消弭于集体整齐划一的共振之中。当选手们在赛场上踏出融合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健身理念的矫健步伐时,青春在磨砺与合作中迸发出耀眼光华。
赛场内外的点滴,更流淌着超越竞技的温情与各民族间真挚的情谊。集训时遇到暴雨,赵小燕老师会一一打电话询问队员是否需要接送;酷暑难耐时,赵小燕老师还会送来奶茶和藿香正气水。备赛休息的闲聊时刻,成了文化交融的小课堂,成员们会互相交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
大一学生赵军懿来自河北,通过这次比赛才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内蒙古,了解了多民族的文化。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民族健身操项目开幕排练时,乌海代表队和呼伦贝尔代表队的两位选手,就他不熟练的动作一遍遍耐心示范、带领喊拍。赛后,赵军懿特意找到他们表示感谢。不同地域、年龄、民族的人们,在共同的节奏里找到了相通的语言。
3377体育汗水浇灌的,何止是赛场的名次。它铸就了年轻心灵在集体中的坚韧与担当,传递了各民族手足相亲的温暖,更是青春在赛场上灿烂动人的一次绽放。
发表评论